有補貼又如何?空氣源熱泵+光伏正躍上舞臺
2021-08-18 來自: 武漢金恩機電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506
清潔與保暖,成了一道不可兩全的選擇題。各類能源的自身局限與清潔替代的共性難題交織在一起,代煤取暖之路道阻且長。
2018年11月26日,“重度污染”四個字出現在空氣質量監測軟件的顯示界面上,在接下來的一周中,北京空氣質量數據監測顯示,“輕度污染”3日,“中度污染”3日,“重度污染”1日,隨著供暖季的到來,霧霾再次返場。
對京津冀乃至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居民來說,霧霾只被忘卻了一年就回歸了。2017年初,幾乎長達一個月的重度霧霾,令上上下下都忍無可忍,于是,2017年底-2018年初,久違的藍天出現了,藍得讓人以為霧霾一去不復返。
僅僅不到一年,人們又重新戴上防護口罩出門,朋友圈里再次瘋轉爆表的圖片,兩年前的段子又被重溫:“大褲衩”(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消失了、人民日報大廈“發射成功”……
當然,不僅是調侃,這一年,即使不是能源業界的人士,都或多或少了解到,為了一個幾乎沒有霧霾的冬季,為了久違的藍天白云,政府、企業和普通民眾,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這一個冬季的關鍵詞是“一刀切”。
一年一度的供暖季,就是霧霾的重災期,而污染與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為主有直接關系。據統計,我國北方地區城鄉建筑取暖總面積超過200億平方米,燃煤取暖面積約占總取暖面積的83%。取暖用煤年消耗約4億噸標煤,其中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約2億噸標煤,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
在北方取暖用能結構之中,除燃煤外,天然氣、電、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工業余熱等合計約占總取暖面積的17%。為了改善近年來愈發惡劣的環境問題,清潔能源必然要成為供暖的另一類選擇。
2017年冬天,大刀闊斧的“煤改氣”改造,令北方地區晴空萬里的日子明顯多了起來。然而隨著天然氣氣荒的連鎖反應,清潔與保暖之間,在許多地方成了一道不可兩全的選擇題。
清潔取暖關系著保暖,關系著霧霾天氣能否有效減少,供暖用能結構能否真正改善。而清潔能源取暖紛繁復雜的脈絡下,各類能源的自身局限與清潔替代的共性難題交織在一起,清潔能源代煤取暖之路道阻且長。
環保期待下的焦慮
“誰賣煤就抓誰,誰燒煤就抓誰。”
在河北省曲陽縣,這條標語絕不僅僅是標語。12月7日,曲陽縣環保局發布了一則通告聲稱拘捕2名燃燒散煤用戶。隨后曲陽縣解釋說明情況,表示并未拘留,只是給予批評教育。
按照那則已經被刪除的通告,自2018年11月26日開始,曲陽縣共查處了違規燃用劣質散煤人員34人。拘留或許是假,對燃燒散煤用戶的查處確有其實。這一場風波背后,清理燃燒散煤的急切暴露無遺。
根據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簡稱《規劃》),到 2019 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要達到 50%,替代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7400 萬噸。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替代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1.5 億噸。
現實情況是,我國北方地區清潔能源取暖比例較低,特別是部分地區冬季大量使用散燒煤。在《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的推動下,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被寄予了替代煤炭的厚望,“煤改氣”席卷了整個北方地區。
“煤改氣”工程的急進,打破了當時的供需平衡。氣價偏高、氣源不足……“禁煤區”度過了一個艱難的寒冬,這場“一刀切”的改造工程終還是以夭折收場。清潔取暖的訴求與燃煤保供之間的矛盾,在這一役中充分顯露了出來。
經過了一年,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公開表示,2018年全國已落實可供資源量2635億立方米,供暖季已落實資源量1200億立方米。“居民用氣可以保障。”
“改善體現在協調,”北京世創能源咨詢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研究員楊建紅表示,“與2017年相比,天然氣產供儲銷貿的協調有了長足的進步。另外,石油公司資源準備得十分充分。”
據了解,中石化集團2018年取暖季計劃供應天然氣18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7%。同時,中石化鄂爾多斯-安平-滄州輸氣管道一期工程日前投產成功如期供氣,將有效緩解華北地區天然氣資源緊張,2018年采暖季高峰期日輸氣能力可達1000萬方。
另一方面,2018年天然氣氣價一路上漲,多地上調氣價。進入取暖季,天然氣的價格跟隨供需情況浮動。在天然氣供需緊平衡的局勢下,“保供穩價”是主旋律。
楊建紅認為,從經濟性角度來看天然氣成本是有下降空間的。“一方面是通過‘煤改氣’的技術突破降低國煤改氣的開發成本,另一方面隨著油價下跌,進口LNG現貨價格將更便宜。”
在北方城鎮地區,主要通過熱電聯產、大型區域鍋爐等幾種供暖設施滿足取暖需求。從這一點來看,天然氣作為可以大范圍覆蓋的供熱能源,是于城市取暖的一種方式,依舊是替代燃煤力的選擇。
至關重要的是,2017年天然氣供暖的折戟令人們意識到,“一刀切”是行不通的。
捆綁?還是合力?
“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以供定改,先立后破。”在“一刀切”走進死胡同后,今冬清潔取暖工作向“因地制宜”方向進行了調整。
2018年12月13日,能源局在《關于做好2018-2019年采暖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中明確要求“守住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底線”,穩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
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
以河北省為代表,由于推進清潔供暖體系涉及政策與方案的制訂、燃氣管道鋪設、電網改造提升、采暖設備安裝和后期服務等多方面工程,為確保改造工作的推進,選擇了優先支持電蓄熱為主的供暖方式,對氣源條件較好地區,可選擇性實施氣代煤,鼓勵采用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多種方式替代燃煤供暖。
在河北省雄安區的一個村子里,大部分房屋的門口都壘著小型的自用煤堆,以應對供暖季的到來。村里的居民稱,一個采暖季燃煤的花費在1000元左右。在這些住戶之中,有幾家正在進行清潔取暖示范項目的嘗試,完全棄用了燃煤。
近兩年來,空氣源熱泵這種形式的清潔取暖在河北雄安區推廣起來,除效率較好外,在經濟性上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調研數據,加入補貼后,空氣源熱泵的供暖費用可低至20.8元/平方米,甚至可與散燒煤相競爭。
光伏+空氣源熱泵
另外一種值得注意的清潔取暖嘗試,是“光伏+空氣源熱泵”的搭配。根據河北省2018年清潔取暖目標任務要求,將在全省試點光伏+、光熱+0.85萬戶,在光伏方面,“光伏+空氣源熱泵”的形式開始逐漸被接受。
“
“這種方式取暖很方便,晚間不需要燒煤也不用擔心室內溫度會降低。”一位采用這種形式取暖的戶主說。
作為至關重要的清潔能源代表,風、光在供暖方面的利用一直頗受詬病。北方地區的風電取暖建設,主要立足于改善消納問題。
而有光熱在前,效率相對較差的光伏取暖主要以輔助供暖形式存在,這兩年來的發展更多是“雷聲大,雨點小。”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認為,光伏與空氣源熱泵完全是可以獨立的,在取暖方面不具備搭配的必要性。“光伏補貼的有無不會因為是否用于取暖而發生變化,無論是運行還是經濟核算都可以單獨來算。”
而“光伏+空氣源熱泵”的搭配方式被認可,主要是從補貼的經濟角度來衡量。
據時璟麗介紹,光伏是否能享受電價補貼與疊加空氣源熱泵沒有直接關系,空氣源熱泵如果具有地方性投資補貼的政策,也與電力是否來自光伏沒有直接關系。如果在政策支持范圍,兩個補貼都可享受。二者搭配更多體現的是清潔電力用于高能效設施來實現供暖的概念。
目前,光伏取暖的試點項目主要由政府來主導推動。因能華北地區負責人向《能源》記者表示:“一套5千瓦光伏加5匹的空氣源熱泵,前期投入在4萬左右,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如果老百姓自己投資,可能就不會選擇花這份錢。”
光伏建設企業墊資,取暖費用政府補貼。作為光伏取暖示范項目的實際用戶,實際上還沒有花過一分錢。居民表示,“政府補貼了2000元的取暖費用,到現在還沒有用完。”
根據《河北省農村地區太陽能取暖試點實施方案》,省級財政在現有光伏上網電價(承德、張家口、唐山、秦皇島二類地區為0.65元/千瓦時,其他三類地區為0.75元/千瓦時)的基礎上補貼0.2元/千瓦時。加上空氣源熱泵的補貼,光伏取暖的經濟效益明顯提升,反過來講,如果沒有補貼,前期巨大的投入會讓絕大多數老百姓望而卻步。
“如果通過引入金融機構,用各種融資模式解決前期投資大的問題,光伏取暖推廣起來難度會降低很多。”上述區域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貴是硬傷
正如光伏取暖的收益是建立在補貼的基礎上,其他清潔能源取暖模式也都在不同程度地依賴著補貼。當前改善環境的決心自然會為清潔取暖提供包括補貼在內各方面的支持。但如果取消補貼,清潔取暖要如何推行下去?
“貴”—是清潔能源無法否認的硬傷,也是清潔能源替代煤炭供熱的難點所在。在每一種清潔能源取暖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面臨經濟性差的難題。
從經濟性的高低來看,“電代煤”低于“氣代煤”,“氣代煤”低于燃煤。根據市場調研,“氣代煤”成本是散煤的2-3倍,“電代煤”成本是散煤的四倍。“雙替代”清潔取暖涉及配套管網和電網建設改造、取暖設施購置費用和運行費用補貼等多個方面。
以“電代煤”為例,成本主要涉及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前期設備改造,如從煤鍋爐換成電鍋爐。一部分是用能成本,每年用電比煤增加出來的成本。這主要的兩部分如何分攤,原則是用戶承擔,政府補貼。
政府補貼直觀地提高了清潔取暖的經濟性,“電代煤”在補貼后經濟性顯著提高。以北京地區為例,計入政府補貼后的電供暖費用下降15%~36%,空氣源的供熱價格甚至更低。
不過,從目前的一些實際情況來看,清潔取暖依賴政府補貼加大了財政壓力,補貼漸漸演變成了地方政府負擔。
造成的局面是,雖然有明確的清潔取暖規劃,但政府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只是為了完成“氣代煤”、“電代煤”的硬性指標被動推行。如此一來,清潔取暖項目長遠性的普及不具備實際意義,見不到大范圍推廣的可能性。
“雙替代”補貼有限期已經過半,之后清潔取暖在補貼方面的走向需要被考慮。
程度上,地方政府面對補貼壓力,對于清潔取暖項目增量承受能力有限,而更多地想將發展方式慢慢推向市場化,以逐步減少補貼甚至退出。
“向市場化推行,清潔取暖的價格和經濟性將被考驗,但是從當前情況和政策環境看,清潔取暖向市場化推行的動力還不足。”時璟麗表示。
價格是經濟性直接的體現,在《規劃》中,價格方面針對降低用氣和用電供暖提出了完善價格與市場化機制的方向。
整體而言,因地制宜地健全供熱價格改造十分必要。居民取暖需要考慮供熱清潔化改造和運行成本,合理制定清潔取暖價格以緩解價格矛盾。
根據2018年《通知》的調整,發展探索創新清潔供暖模式,各地要結合清潔供暖實踐,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放開能源、熱力生產和供應領域,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清潔供暖市場,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經營創新,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比起補貼,更重要的是政府的監管。”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表示,“清潔取暖需要地方政府匹配相應的管理能力,如果政府能做好因地制宜,理清清潔取暖的發展鏈條,不需要過多的補貼依舊可以繼續做下去。”
與“一刀切”不同,2018年屢次被提及的“因地制宜”這四個字比預想中更有分量,情況也更復雜。
“因地制宜”以及不同補貼方式的推行,實際也是要為了清潔取暖形成市場自發的推動力,用戶形成自主選擇市場的機制,讓有限補貼發揮長遠的實際效益,才能保障清潔取暖的長期運行。
多選
那么,“因地制宜”究竟要如何實現?
除政府管理和補貼形式的差異,清潔取暖的模式已經不再單一,也有著更多樣化的清潔能源選擇。
尤其農村地區分散供暖,在多樣化選擇上更具可行性。因地制宜可以實際考慮地域資源優勢,比如采用地熱、生物質能等能源供熱。
從經驗來看,德國、冰島等歐洲一些發達的清潔能源供暖模式十分成熟,供暖結構中,地熱、生物質等清潔能源占有著極高的比重。
在我國,這類資源導向的清潔能源模式同樣具有發展空間,目前我國的一些減煤需求大省,如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等亦皆屬于資源大省。
以河北省雄安區為代表,區域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截至2018年11月15日,中國石化為新區雄縣啟動6座地熱站,為11個自然村5515戶提供地熱取暖。按照供暖季每戶需燃燒散煤2-3噸測算,年可替代標煤萬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萬余噸。
從經濟性上看,地熱代煤使用成本相對經濟,將地熱供暖納入城鎮基礎建設范疇,可集中規劃、統一開發,并且終端安全風險較低。一戶100平米左右的住家,一個采暖季費用在2000元左右。
不過,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無序開發及回灌等問題。地熱能供熱發展的前提,是“取熱不取水”,保證地熱尾水回灌。彭澎表示:“發展地熱能供熱需要監管體系或者監督機構,以保證其按照設計要求來開發地熱。”
除地熱外,借鑒經驗,生物質能在供熱方面的作用也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生物質能供熱適宜就近收集原料、分布式開發,顯著的優勢在于,其可在用戶側直接替代煤炭。生物質熱電聯產目前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生物質供熱可以將生物質能源利用效率由35%左右提升至80%,
在各類清潔能源解決其發展困境尋求自身供暖替代的可能性的同時,由于概念上對清潔能源供暖的定位,“潔凈煤”在取暖中的作用被邊緣化。
立足當下,為提高取暖的清潔性,尤其是農村地區還需要將目光放在“潔凈煤”上。依據我國清潔取暖的實際發展情況,潔凈煤在農村地區更具經濟效益。從源頭控制散煤供應,保障清潔煤供應或許散煤污染治理效果會更明顯。
今冬北方某縣的冬季取暖方案中明確要求,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可使用潔凈燃料進行替代,要保證質量,禁止燃用硫分高于0.5%、灰分高于15%的民用散煤;清潔能源和潔凈燃料均不具備條件的,可采用煤炭替代,禁止燃用硫分高于1%、灰分高于16%的民用散煤。
誠然,短階段內在考慮用能成本的基礎上,煤炭的競爭力不言而喻。而這之外的治理環境問題成本、公共健康考慮等環境和安益,又是一筆隱形的經濟賬。
而在目前,這種外部遠期效益成果實際存在,卻又難以量化。時璟麗表示,“宏觀層面來講,清潔供熱的方向是不變的,當前清潔能源取暖的環境等外部效益還無法折算到成本價值里面,這是需要通過政策解決的問題。”
清潔取暖如果只被當作一種“政治正確”,難免會流于形式。從長遠考慮環保效益,以及自身公共角度出發,當前清潔取暖所面臨的種種考驗都應催生更實際且具建設性的行動。
從初對霧霾的調侃,到后來的習以為常,人們比想象中更容易適應環境,卻也與溫水煮青蛙無異,在環境變化下,“敏感”是一種需要被認可的品質。
產品展示
產品展示